百度 诸如高铁组团(高铁新城)、空港组团(空港新城)等应运而生。

忠诚与热血一起奔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特别节目赏析

■郑蜀炎

北部战区空军文艺小分队演唱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节目现场,官兵合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来自多支英模连队的官兵演唱歌曲《接过战旗去战斗》。节目组提供

今日放歌,铿锵磅礴的军歌里,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此刻列阵,踔厉奋发的旋律中,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向前向前向前”,军人的节日里,军歌格外嘹亮。你听,既是序曲,也是主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宛如战鼓急擂,恰似旗帜飞扬,以一种独特的美学范式,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特别节目汇入历史的风景与精神。

每一步跨越都志在突破

我们走过万水千山,我们前面还有千山万水。

节目一开场,歌舞《光荣奔赴》便如战鼓催征,激荡人心。从“颗颗红星点亮了东方日出”,到“我们守望花开的国土”,把历史风云与诗性想象相互交融,将人民军队98年间跋涉的万水千山,凝聚为“每一步跨越都志在突破”的诗意表达。此刻,豪迈激越的歌声呼唤着未来,未来是一张气吞山河的蓝图。“向未来的心,我们从未辜负”,离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两年时间,我们岂能不闻令而动、只争朝夕,纵身投入新时代的攻坚之战。

节目以充满使命感的力度,表达了人民军队跨越历史、光荣奔赴的信念与力量。显然,如此“至大至刚”的主题展现,浓缩到一个歌舞中,并成为整台节目的基调,依靠的不仅是思想深度,还必须充盈着文化厚度。

“道不远人。”古人说的是真正的“道”不会远离人群,必须拥有实践性和亲近性。艺术亦同理。只有让节目获得更加丰富的现实语境,增强作品的现实观照力,才能以“意境叙事”的场景来调动观众的记忆和情感轨迹,从而获得节目的审美张力。

我们看到,登上舞台的戎装军人引人注目。4位来自一线战位的官兵让观众走近了今天的军营今天的兵——陆军某部红一连连长李燕飞、海军101舰操舵手徐文茜、空军航空兵某旅某大队教导员王楠、火箭军某基地一级军士长谢华。

或许,他们对表演的舞台并不熟悉,但是,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履行使命的舞台。在那个雄壮的舞台上,只有一条永恒的铁律——打赢、胜战。

透过这情景,即便是隔着屏幕,我们也能感受到人民军队“党旗所指,军旗所向”的忠诚与豪迈,这是血气方刚的力量展现,亦是洋溢着时代风采的精神脉动。

是的,凸显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不能仅靠炫技。真实,才是对艺术之美的回归。这次节目的场地在码头、在甲板、在训练场……表演者都穿着迷彩服,虽然少了一些艳丽光鲜的色彩,但是却以朴实和真实体现了艺术的力量。

真实与雕琢,是艺术的分水岭。一曲《黑脸膛》,把“戎装衬阳刚”“日晒当涂霜”唱得那么骄傲甚至如此时尚;一支《比比看》,张嘴就能把火点燃:“要吼咱就吼破天,要战咱就出重拳”……节目在多个篇章都推出了由基层官兵自编自演自唱的战斗气息浓厚的歌曲,让“平凡的非凡的都在悄悄登场”,带给观众的绝不仅仅是耳目一新,更是一种直击内心的美学体悟和共情路径。

接过战旗去战斗

节目的总导演杨丽说:“征途如虹”是节目的总构想。这是一个诠释历史又传递思索的题目,它让人联想到杜牧的名句“不霁何虹?”不经风雨,何见彩虹?没有以命相搏,如何狂澜既挽?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在这些血与火的纪念日里,我们当然要回望跨越时空的英雄史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血色传奇。

“狼牙山五壮士连”“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在一面面战旗的飞扬中,一个个炽血点燃的历史横截面呈现出英雄儿女们的光荣与梦想。

“吼着豪迈的歌,沿着英雄的路,扛起强军的责。”此刻,《接过战旗去战斗》那充满了质感的旋律,让观众感受到的分明是血脉的延续、火炬的传递。歌声告诉我们,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因为他们都秉持着无可撼动的信念:忠诚。

烽火岁月,艺魂金戈。当那些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抗战组歌”旋律响起,观众总是情不自禁地随节而歌。如火如荼的抗战文艺,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证明: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脱离时代,都不是历史的旁观者。与此同时,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文艺发展的重要特征,各种艺术形式一旦融入火热的现实艺术境界,便能道艺并重,异彩斐然。

这些恰恰构成了节目的亮点与特色。杨丽介绍说:借助科技赋能叙事,通过“戏剧+舞台”的艺术呈现,展现了以虚托实的舞台魅力,让观众获得认知历史的新视角——曾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102岁老兵王扶之,通过微电影的讲述,带领观众重回那枪炮声回响的战争岁月。

一曲《英雄出塞》,借助电视艺术,营造出穿越时空的艺术氛围。节目在军歌中融入宽音大嗓的秦腔念白,在战鼓里拨弹“银瓶乍破”的琵琶之曲,让历史无缝衔接于现实,在舞台上沉浸式地展现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边塞英雄万里雄心。

当电视剧《上甘岭》的主要演员和“上甘岭特功八连”的官兵代表,同框出现在舞台上,共同举起了那面留下了381个弹孔的战旗时,直击观众心灵的不再是演技,而是这面旗帜高扬的“一种精神铸就的东方传奇……”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祖国大地上的许多文化地标,代表着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家国情怀、文化记忆。艺术作品中“万里长城”“滔滔黄河”“巍巍太行”……早已不是山河风景的描绘,而是通过文化沉淀构成的文明永续的情怀和根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重新唱响的《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等决不仅仅是一曲曲弦歌,而恰恰是对“征途如虹”的注解和诠释。

青春集合在军旗下

岁月錾凿的浴血荣光不可磨灭,时代标注的历史方位激荡军心。人民军队在98年壮哉伟哉的历史风云中呈现出的信念、风骨、情怀,永远感召和启迪着当代人精神格局的形成。

而诗性飞扬的青春,就是今天新一代军人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新样态。

节目抓住并深耕了这一样态,通过更具当代性和个体感的青春特质、青春叙事,带我们走进今日军营时代现场,塑造、刻画、描绘、提炼着当代军人的青春风貌。

“男儿女儿十七八,青春集合在军旗下”“号角与霞光一起嘹亮,青春与朝阳一样蓬勃”……当这些畅想青春、洋溢风华的歌声,由来自连队的文艺骨干、军校的莘莘学子放歌吟唱的那一刻,我们对青春的描述就多了一个词:丰沛。

描写青春作品的深度,不是看铺陈多少浪漫的词句,而是要依据作品对青春价值的理解和判定。

你听,“青春不朽定格胜利者的形象”“镀上最铁血的剑影刀光”……以强军梦想彰显青春价值,以胜战为目标锁定青春的标尺,构成了这些节目特有的精神向度。引领观众从青春的视角追寻历史的逻辑:前辈如何度过战火中的青春?我们的青春如何奔赴在强军征途?

青春的旋律有泉石激韵的浪漫,也展现着军队现代化的信息元素。2025年“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代表登上节目舞台,无疑是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时刻。他们当中有在雪域高原淬炼新质战斗力之剑的坚守者,有让战舰舰炮永远指向胜利的训练尖兵,有为新时代空军战略投送插上翅膀的飞行机长,有用创新托举大国长剑的火箭军军士长……

不同的战位有不同的故事,但共同的价值认同却构成同一个实践样本,让观众从中获得情感共振:强军风采永远是新时代军人最美的青春、最嘹亮的歌。

前沿、跨界、融合的艺术表达,是深受青年官兵欢迎的创新。然而,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全新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同样是凸显强军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以节目中的战地诗歌《战位青春说》为例。边塞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笔墨澜翻的篇章,在今天的军营,同样是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官兵写在大漠雪域、碧波蓝天的战地“枪杆诗”,传承千年边塞诗的雄浑,吟诵当代士兵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今日军营文化底蕴,也探寻了艺术与新时代士兵对话的新角度。

“边关万里,巡逻道上成熟着谁家少年?戍边岁月,山河豪情与军旅浪漫一肩……”

诗蕴兵心,诗抒壮志,我们从“战地诗歌”中听到官兵的雷霆誓言:攻坚有我,胜利有我!

编辑:王子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